为助力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深入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革脉络,深化对统帐结合模式的认知,6月30日下午,女性g点
小学期系列活动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和理论评价” 实务讲座在修德楼202阶梯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特邀山西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卫东担任主讲,学院副院长刘海燕主持,22级、2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2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

讲座伊始,杨卫东院长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1991 年至 2005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这十五年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历经“改革 - 深化 - 统一制度 - 完善制度”四个关键阶段:1991 年开启改革探索,打破传统单位保障模式,逐步向社会统筹过渡;随后的深化阶段,不断调整制度细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统一制度阶段,则致力于消除不同群体间的制度差异,促进公平性;到 2005 年,通过一系列政策完善,使养老保险制度更贴合国情与民众需求。杨院长强调,这些变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根基。
在对统账结合模式的深度剖析中,杨院长从“政策演变”“制度评价”“社会保险经办”三大板块展开讲解。谈及政策演变,他详细解读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展现了制度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的逐步完善。在制度评价环节,杨院长直击现实痛点,深入分析现收现付与基金制的抉择困境、空账运行对统账结合模式的冲击,以及养老金待遇调整带来的挑战。基于此,他从社会保障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出发,提出保障对象应覆盖全民、社保资金筹集需拓宽渠道、养老金待遇设计应弱化一次分配理念等六大理论观点,引发在场师生对制度深层逻辑的思考。
针对社会保险经办领域,杨院长对比不同模式下政府职责、经办依据等八个维度的差异,点明新时代社会保险经办需树立 “人民、改革、服务、诚信、法治、现代、助推” 七大理念。他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服务网络建设等实践创新对提升经办效率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讲座现场,师生互动频繁。面对学生提出的 “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等问题,杨院长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一一作出专业解答。副院长刘海燕在总结中表示,此次讲座将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不仅帮助同学们梳理了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更引导大家从多元视角审视统帐结合模式,为后续毕业论文写作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新方向。
此次小学期实务讲座作为女性g点
深化专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优质资源,开展更多公共管理实务前沿活动,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李亮山供稿)。